展望“十四五”,在更高起点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页    政策资讯    展望“十四五”,在更高起点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经济发展专场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恩全详细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北京经济发展成就及“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北京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过去五年北京经济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韧性强

经受住外部复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宏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微观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通过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丰富政策工具箱,积极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16-2019年年均增长6.6%,从2015年的2.5万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3.5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登上第1个万亿台阶,用了58年;到2013年登上第2万亿台阶,用了6年时间;到2018年登上第3万亿台阶,用了5年时间;“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规模扩大1万亿,仅用了4年时间,而且这1万亿的含金量不同以往,是在外部复杂环境下增长的1万亿,是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取得的1万亿,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也更加来之不易。预计“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3.6万亿元,人均GDP达2.4万美元左右、较2015年提高0.6万美元,保持全国领先。

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始终把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摆到突出位置,五年减税降费累计超4700亿元, 创新实施“服务包”和“服务管家”制度,全面优化企业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十三五”末市场主体总量约208万户、比“十二五”末增长67%左右,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比重由2015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20年60%左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万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居全球榜首。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重考验,本市新设企业数量自去年8月起连续5个月同比正增长,承载本市七成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去年3季度营业利润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市场主体在应对危机中展现出坚强韧性。

2质量好

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绿色成为首都亮丽底色。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后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率先形成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政策体系。

人均地均产出进一步提高

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十三五”时期实现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双下降”。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21.2万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万元/人、居全国首位。制造业地均产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6.8万元,年均实际增长6.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做好本市低收入农户帮扶,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部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能耗“双控”连续13年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预计“十三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1%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最好水平,预计较2015年下降2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较2015年下降15.6%以上。

3结构优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需求、产业、空间结构全面优化。

需求结构方面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成。消费领域两个重点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一个是网络消费,2016-2019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13.7%,2020年1-11月增长30.3%、比全国高18.8个百分点;另一个是服务消费,2016-2019年服务消费年均增长16%,2019年服务消费比重达55.1%、较201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更加注重发挥投资优化供给结构作用,持续推出“3个100”市重点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世园会和冬奥会场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持续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等重点区域投资,轨道交通、市郊铁路运营里程五年分别增加173公里和302公里。

产业结构方面

“十三五”时期北京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特征明显。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16-2019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10.5%提高到13.5%。现代金融优势持续巩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加快发展,2016-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占GDP比重提高到18.5%。工业结构深度调整,“十三五”时期全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24.4%和23.8%,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为北京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空间结构方面

生产力布局更加优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发挥,“一区多园”统筹发展进一步强化,2019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6.6万亿元、是2015年的1.6倍。“三城一区”进入加速发展期,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三城一区”GDP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三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丽泽商务区、新首钢地区等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加快形成。

4动力足

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凸显,改革开放制度红利持续释放。

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融合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积极服务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布局,紧抓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放松,既打基础、利长远,又切实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设量子、脑科学等新型研发机构,涌现出“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6%左右、居全国首位,2019年专利授权量达13.2万件、是2015年的1.4倍。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实施“科创30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等创新政策,让科技成果能够“转得出”“落得下”。

“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五年来形成了120余项全国首创的突破性政策和创新制度安排,向全国推广6批25项创新经验,“十三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800亿美元左右、约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占全国比重超12%。“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达25%左右、较2015年的16.1%提高约8.9个百分点。2020年,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获批,北京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区”建设全面启动,北京对外开放迈上了新的台阶。

“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发展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安全发展,结合新阶段新要求和北京发展实际,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制定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二是突出特色与活力兼备,着力构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下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先手棋”,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头部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增强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

三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激发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积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建设,围绕环球主题公园打造旅游消费集聚区。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项目。

四是高标准建设“两区”“三平台”,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两区”政策联动,进一步推动科技、数字经济和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扩大开放,加快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擦亮“三平台”金字招牌。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压茬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制定实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滚动实施城市南部地区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持续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力,扎实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丰台火车站、轨道交通冬奥支线等一批重点功能区、重大项目建设。

 

记者:当前疫情输入风险与本地病例零星散发交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想请您介绍一下2021年北京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林恩全: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抗击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运行逐步恢复。回首过去一年经济工作,过程艰辛非常不容易。当前疫情输入风险与本地病例零星散发交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再次提醒我们抓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为前提,采取精准有效措施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防控、抗疫情。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做好进口冷链食品检测和追溯管理。组织好疫苗接种,现在北京市接种人数已经超过100万。2020年我们在疫苗、诊断试剂、药物研发攻关方面跑出“北京速度”,研发数量、进入Ⅲ期临床的数量居全国首位。我们预测今年本市医药制造业会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既满足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这也是北京发挥科技抗疫优势,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重要体现。

二是稳企业、保就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北京市近七成就业,稳住中小微企业就是稳住北京经济的基本面,一方面抓好文化娱乐、住宿旅游等受疫情影响突出、恢复滞后行业企业的精准帮扶;另一方面结合北京特点,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动力。在稳定就业上既注重稳存量,又注重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拓展增量,鼓励灵活用工,牢牢兜住就业民生底线。

三是强创新、增动能。中央对北京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原来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字的改变,内涵、意义、要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要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统筹起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率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四是扩内需、促开放。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高质量供给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提升,提高养老、健身、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品质,鼓励反向定制、预约经济、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继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加快“两区”“三平台”建设,为北京更高水平开放注入新的动力。

五是惠民生、保稳定。围绕“七有”“五性”需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出一批民生实事。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城市安全,加快韧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措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图片编辑/刘洋 摄影/张凯 

视频来源于“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

2021年1月13日 15:34
浏览量:0
收藏